_^/k  
        我们谈了潮汕人的先祖是如何从中原大地一路南迁进入潮汕地区,又谈了客家人的来龙去脉,知道潮客原本同根同源。又谈了潮客之间的融合交汇,几百年来在这块南方的沃土上和睦相处。如果我们把扎根在潮汕大地一个个姓氏比作一朵朵花朵,那么,从第一朵儿在这里的沃土绽放开始,流年似水,一千年过去,几千年年过去,今天,这座大花园已经是百花齐放,百花争妍,春色满园了。如果我们把闪耀在潮汕上空的一个个姓氏比作一颗颗星星,那么,从第一颗星冉冉升上潮汕的苍穹开始,星移斗转,一千年过去,几千年年过去,今天,潮汕的姓氏星空,可以说是繁星似锦,众星闪耀,群星灿烂了。如果我们把潮汕的天和地比作一个最适合人类演出的大舞台,今天,在这个大舞台上,每个演出者正以自己的舞姿跳出了各具特色舞姿,为自己的家乡潮汕增添光彩。 <uYrYqN  
    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的,潮汕的姓氏之星有什么特点呢?  =fRC$  
 'GI|
t  
第一  姓氏数多逐年增多  几个常见姓占半壁江山  ^r=Wj@`  
 fZ	 aTckbE  
    潮汕姓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总体数量高于全国同类地区。 `.z"Q%uz  
表面上看,一个地区有多少个姓氏,好象无关大局,太氏太多说明该地区人员复杂,只增加户籍管理的难度。其实不然,试想一个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区,人员静止不动,外人进不来,本地人出不去或不愿出去,一百年前是一百个姓,一百年后仍是一百个姓,那一个地区的经济会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经济?必然是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小农经济,不单经济缺少活力,居民人体素质也必然受到影响。反之,从一个地区姓氏流动的频率,便可以知道这个地区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活跃程度。姓氏的流动就是人员的流动,其实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和文化流动的直接结果。我们都知道,城市的姓氏数量一定比农村高了许多。有关部门曾于1980年前后对北京、上海、沈阳、重庆、武汉、成都、广州七个大城市的姓氏作过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北京有姓氏2225个,上海有姓氏1640个,沈阳有姓氏1270个,重庆有姓氏1245个,武汉有姓氏1574个,成都有姓氏1631个,广州有姓氏1802个。北京是首都,所以人口虽然比上海少,但姓氏却多达2220多个,广州市人口也比上海少,但姓氏却比多出100多个,可见1980年的上海市,比起广州市来说改革开放的程度要比广州市为低。不过那是20多年前的统计数字,假如现在对上述城市的姓氏状况再作一次调查统计,相信结果会大不一样。 _jb'HP  
    我们潮汕地区的姓氏状况如何呢?汕头、潮州、揭阳——整个潮汕地区现在共有多少个姓氏呢?好象没有人进行过调查统计,笔者只有澄海、潮阳(原潮阳县)的统计数字。1964年澄海有姓氏152个,同年,潮阳姓氏170个,说明当时澄海、潮阳以至整个潮汕地区都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况,人口的流动基本处于一个静止的状态。这种状况持续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上世纪80年代初才打破了这种一潭死水的局面。1985年,澄海姓氏已增至217个,至2002年,澄海的姓氏又接近300个。潮阳的情况也类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8年潮阳有姓氏246个,手头没有2002年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的数字,相信也会继续增加。北京市1980年有姓氏2000多个,潮阳到了80年代末才达到200多个,相差10倍以上。但我们不要忘记,北京是首都,潮阳和澄海是县级建制的区、市,不在同一个等量级,没有可比性。但和全国其它县市比较,潮汕地区不单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其姓氏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已高于全国其它地区,特别是内陆地区的县市。 ~]	&yHzp2  
    相信潮汕地区姓氏呈现逐年增多的状况一定不可逆转,而且其速度会加快。但最少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潮汕地区,尤其是广大城镇,也不可能象深圳一样成为南北融合,众姓汇聚的移民城市,仍不可能摆脱聚族而居的形态。 y'5`Uo?\",  
几个或十几个姓氏点居姓氏排行榜半壁江山。 )-\C{>  
    几个或十几个姓氏点居姓氏排行榜半壁江山,几乎是存在于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有的地方,姓李人家占多数,有的地方姓张的居首位,有的地方王、李共分天下,有的地方张李王三国鼎立,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北京市,王姓占城市常住户口的10?6%,李姓、张姓各占9?6%,再加上赵、陈、徐、孙、马、吴、高这排在前面的12个姓氏,那么这15个姓氏就占了北京市常住人口的一半左右,其余的2215个姓氏只能去分享另外的一半了。15个与2215个共分秋色,这就是中国姓氏的最大特色!要分析中国姓氏虽多,但各个姓氏之间的人口比例却是几乎是不成比例的明显悬殊的原因,说起来话长,我们且不管它,我们只来看看我们潮由地区那几全姓氏位居排行榜首位和前10位。这个问题似乎不存在多大的悬念。相信许多人会马上在自己的心中排出潮汕的姓氏座次,而且首先想到的便是陈和林,然后是王、李、张、黄、郑、吴、谢、刘或王、李、张、黄、杨、马、周,或王、李、张、黄、杨、蔡、谢,等等,各人排出的结果虽小出入,但八九不离十,而且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惊人的一致,谁也不会把陈和林两姓排在前两位之外,陈林半天下嘛,陈林蔡,天下得一半嘛,这样的顺口溜耳熟能详。《潮阳姓氏丛谈》一书中列出的潮阳前十位姓氏是:陈、郑、林、黄、吴、马、熟、周、刘、蔡。《澄海百家姓》排出的前十位是:陈、林、王、谢、蔡、李、黄、张、杜、余。整个潮汕地区的情况如何?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各县市可能小有不同,但上面的排列大致可以反映出潮汕地区的姓氏情况,唯一让人感觉到意外的是,潮阳林氏没有坐稳老二交椅,而是退到了第三的位置上。潮阳郑姓人口位居第二,这个情况可能是个特例。就总体而言,在潮汕地区,“陈林半天下”的提法不会有人提异议,也符合其实际情况。从上面的排列中我们发现,根据历次统计,在全国轮流坐头把交椅的李、张二姓,已分别退到五位以后,占北京常住人口10%以上,在整个北方地区也位居一二位的王氏,来到潮汕地区,虽位置仍然靠前,但已未能独占鳌头。在北方居前三位的王、张、李三姓,在流动来到了南方和潮汕地区之后,让位给了陈、林二姓,“陈林半天下”几乎成了耳熟能详的口头阐。其原因,我们将在后面再进行分析。 ty8>(N(~  
 8TBv~Qu  
第二  形成聚族而居与集群式居住带 ]4ib^R~Z  
     9r.h^  
    聚族而居,一个村落一个姓氏或几个姓氏占居主导地位是潮汕地区又一个显著特点。 4aP	96  
本来,聚族而居是构成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要素,没有族,何来宗,哪来法?但是我们发现,把这种聚族而居的模式推向极致的不是在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是在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我们只要到黄河流域去采风或旅游,就会发现,那里的村庄多以小村落为主,一般是十几户几十户上百户,千人以上的村庄已属大村。究其原因,是这些地区自古代直至现代,长期成为兵家争夺之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灾荒之苦所造成的,百姓很难较长期的和较安定的居住于同一个地方,同一座村落,逃难与处迁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形成村庄虽古老人口却稀少,且村民来自四面八方,多姓杂居。潮汕地区虽也有多姓杂居的村庄,但其主体还是一姓聚族而居,或以一姓为主,伴住其它姓氏。潮汕地区聚族而居现象更甚于中原地区,有以下几个原因: @
D,]v:  
    一,明代以后,潮汕农村相对而言,比较安定; #My14u	  
    二,南迁移民有宗族认同感,到了某一迁移地,习惯于靠拢同宗同族; O=[Q>\p  
    三,人口少的姓氏改姓依附人口多的姓氏,希冀得到庇护; /8#e	< p  
    四,潮汕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易于生存,人口发展较快。 ;~
-ZN?8
  
    这样,一正一反,就造成了潮汕地区广大农村,尤其是平原地区,大多是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而且不是小村小寨,而是动辄上千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大村落,而且这上千人几千人上万人的大乡村同姓聚居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潮汕地区,人们提起某个地区时,往往会在地名的上面再冠上某个姓氏,如说东津刘、溪口刘、深田丁、秋溪陈(皆为潮州)、洪阳方(普宁)周田黄(惠来)溪南陈、南洋王、新溪谢,坝头王(皆为澄海)、谷饶张、沙陇郑、三饶黄(、官田钱、上饶詹、高堂吴(皆为饶平)、京岗孙、桂林刘、乔林林、高美林、华清林(皆为揭阳县),和“揭阳林半县”等等,还流传着“刘陇刘,郭陇郭,薛陇薛”之类的口头禅。有趣的是,一姓占主导地位的大乡村,对居住村里的弱小群体,反没有恃强凌弱的现象。不单没有,对居住在村子里间或有一两户三几户外姓人居住,反受到诸多照顾。如人口超万人的澄海隆城张氏,就长期居住着一两户姓杨的,他们的祠堂里,既崇祀张氏入潮始祖,同时也有杨姓人的祖宗神主。同样也是万人乡的涂城杜氏,也长期居住着一两户史氏。这杨氏和史氏,就长期受到照顾,有时,眼看他们人口太过稀少,有绝继之虞,还设法为他们寻丁绍续。据传说,这是取吉祥和谐之意。往深层次分析,却是体现了中国人“不欺弱小”的传统美德和古求人追求和谐合一的哲理观念。 ;FGS(.mjlC  
    我们说潮汕地区的各个姓氏把聚族而居的传统观念推向了极致,是说在潮汕地区,由于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以聚族而居的村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外扩张了,发展了,形成集群式的居住带,这种形态实在值得一书。 3Ofh#|qc&  
    我们的中原先民一路南迁,渡黄河,过长江,进江西,入福建,而后入粤入潮。一路上有的零星四散,有的集体顺利到达,零星四散的到达目的地之后又想方设法重新团聚,集体到达的又欢欢喜喜分散,各各分头创业创乡,一切看起来是那样井然有序。相对的团聚与相对的分散,是潮汕姓氏的基本布局,只要你手头有一页潮汕姓氏图册,你就可以发现,那一带,大部份是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这一片,则是林姓人的居住区域……但他们又不是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而是错落有致如棋局……这一切,是长期的,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形成的,这一切,靠的就是就是氏族内部那种已经成为潜意识的凝聚力在起作用。这种精神,这种凝聚力,恐怕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做到。这种现象不能说仅存在于潮汕,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口密度相当的高,1987年达到884人/平方公里,(现在已不只这个数字)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全国其它几个村落皆为一姓,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千把人,超过万人的极为罕见。而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汕的平原地区,万人村已不成为新闻。如在澄海,万人以上的自然村就有十个以上,由于一村人口过多,不得不不一分为二,分为三,甚至更多。如潮州磷溪镇的溪口村,原来是个大自然村,全自然村人口皆姓刘。由于人多村大,现在已分析为溪口一村、溪口二村、溪口三村、溪口四村、溪口五村、溪口六村、溪口七村、溪口八村,共八个行政村,整个溪口自然村人口达二2万以上。这还不奇,更奇的是潮阳的金浦街道,是个郑姓人家集中居住的地域,其中居住着1万人以上的管理区就有5个,它们分别是三堡、寨外、南门、梅东、梅西,还有几个管理区或居委会(其实就是自然村)姓郑人家也是6、7千,3、5千不等。沙陇镇也有3个自然村居住着1万以上的郑姓人,还有5千人以下,1千人以上的村落也近10个。难怪潮阳郑姓人家取代了林氏,位居潮阳第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澄海有个溪南镇,1985年进行人口普查时,全镇总人口6万多人,而姓陈的却近5万之众!原因是在全镇的21个自然村中,有13个自然村是陈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俗称“13乡陈氏”,其它的村落也不少陈姓人和他姓混居。在饶平的三饶镇一带,有30多个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错落有致的铺开在山山岭岭和平洋之间,连成一个黄姓人集中居住的片区,每个村落虽人数不等,但这个集团式居住带的总面积在潮汕地区却可堪称首位,其总人数也在10万人以上。在揭阳,素有“林半县”之称,说明揭阳林姓人口众多,1984年的统计是近1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其林姓人聚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单同样众多,共有几十个村在揭阳这块“卧鲤形”的地域上创乡立籍,繁衍后代,形成了一个林姓人密集的居住带,而且历史悠久,古谚有“未有揭阳县,先有高美林”的说法。 5jq
 @ nq6  
    对这种文化现象,不知在全国可否称之为“绝无仅有”?最少也是极为罕见。 3qW
](  
这种十几个村、几十十个村、几万人、十几万人集群式的中居住于某一地域,其形成的原因,有其宗法的,有其经济的,也跟潮汕地区的人口密度过高有关。应该承认,这种一村一姓聚族而居,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也哭于斯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这里不作过多剖析。 |*/-~5"  
 $l	$p|    
第三  名门著姓再创辉煌 "4IrW6B$9  
 38	]}+Bb  
    相信有不少人熟读这样的诗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王、谢二姓的兴衰荣枯。先说王姓。发祥于山西太原的中国王氏,于汉代时移到山东琅琊居住,由于注重教育,对子弟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居住在琅琊的这一支王氏人马,人材济济,一代更比一代强,形成了一个让人钦羡和刮目相看的“琅琊王氏”人才网络。晋室南渡之后,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琅琊王氏不愿在胡骑铁蹄生活,也纷纷来到首都金陵,他们文武兼备,出将入相,成为朝廷栋梁。再说谢氏。谢氏系出源出姜姓,属于炎帝系统。在汉代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西晋末年,出了一位谢安。这位谢安有远见,见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势必导致国家危亡,当时还是位卑言轻的他,采取了中国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策略,到绍兴附近的东山隐居,以局外人的眼光观察时局的变化。隐居东山的谢安以优游闲雅,风度翩翩著称。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谈吐举止,甚至影响了东晋六朝知识分子的风气习俗!西晋在内忧外患中灭亡了,一个新的皇朝在长江南岸建立起来了,谢安出山了,来到金陵投靠新主,表示愿为国家出力。“东山之隐”是如此的成功,千百年来成为中国知识份子们研究和效仿的典型案例,连蒋介石先生也不能例外。著名的淝水之战使谢安一举成名,也使整个谢氏家族声名鹊起。王谢二姓,成为东晋皇朝的左膀右臂,共同管理朝纲。大概是吸取了西晋因内哄而灭亡的教训吧,皇帝的左膀右臂,殿堂上的两大政治势力并没有互相攻讦,互相排挤,而是互相尊重,互相标榜,互为姻亲。两家子弟,今日我请你斗鸡,明日我邀你射猎,要不就是一起饮酒吟诗,简直是抱成一团,这在古代中国,堪称罕见,东晋王谢两大家族没有犯中国贵族集团最容易犯的老毛病。 1oc@]0n  
    他们也真的抱成一团,两家子弟都居住在朱鹊桥边的乌衣巷。王氏集团的领袖是王导,王导之后有王悦、王洽、王僧绰、王僧虔、王俭等等;谢氏家族的领袖不用说是谢安,谢安之后有谢石、谢琰、谢玄等等。在晋室南迁后的近300年间,总共换了5位皇帝,但任何政权的更替,都对王谢两大家族的地位造成任何影响,王导和谢安的子孙们仍然显达如常。被后人称为“不倒翁”。 )IVk4|  
    但是,世上哪有永远的不倒翁?这个道理早在比王导、谢安一千多年之前就有智者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央政权这张皮在内外交困中腐烂了,附在皮上的毛便随风飘逝了。王、谢二姓享的荣华富贵超过了五代,已是很难得了。随着东晋皇朝的倒台,乌衣巷里的豪宅,倒塌的倒塌,易主的易主,人去宅空,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势在必然。到了唐朝,王谢才重新抬头,只是已没有东晋六朝时代的辉煌和气势。到了唐末五代初,河南固始籍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统辖八闽数十年,王氏才又在历史舞台上再次上场,在南方又辉煌了一阵子。王氏原来不属于“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的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士族八大姓,因为出了个闽王王审知,很快成为闽中盛族著姓,余辉照及潮汕。可惜王审知的子孙们忘记了先祖王导的教诲,也忘记了王审知关心百姓疾苦的美德,而是诸王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手段极其残忍,王审知苦心经营的福建政权,在他死后不久便宣告垮台。“昔作座上宾,今为阶下囚”,他的后代子孙四处逃窜避祸,五世孙王坦七逃八逃,最后进入潮州。 (_%l[:o 6  
    焉知幸与非幸,经历了荣华又饱尝了苦难的闽王王审知后代,却又在潮汕地区重铸辉煌,潮汕王氏为从太原王氏到琅琊王氏到福建王氏的发展史增添浓墨重彩,其中最辉煌的一笔便是王坦的4传至王国昌,生有四子:长子大宝,字元龟,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廷试榜眼及第,授南雄州教授,兼崇政殿说书。考宗即位,出任礼部侍郎,又任兵部侍郎,后升礼部尚书。次子大鼎,登进士第,叙承事郎。三子大奎,登进士第,叙承务郎,。四大纲,官东莞令。王国昌以子贵,获赠礼部尚书正议大夫。王大宝是四兄弟中的皎皎者,他以敢言直谏著称,力主抗金,提倡务本抑末,提倡与民生自己,鼓励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年才老致仕后,居住于县城南柳巷,享年70。为潮州前七贤之一。王坦12传至王天佐,字仲舒,元朝延佑年间进士,被任用为承事郎,后转为大理事平判由海阳迁普宁(时属潮阳)。其后世子孙散布于潮安、普宁、澄海、潮阳、揭阳一带,盛极一时。 [g	bFs-B2/  
    以潮汕为跳板,自明末清初开始,潮汕王氏即向海外移民,先播迁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国,继又向世界各国发展。至今,潮汕王氏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世界四大洋五大洲。东南亚各国仍是王氏的大本营,据有关部门统计,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裔,姓王的人数几乎占据一半,以王氏一姓而位坐了东南亚各国华人华裔百家姓的半壁江山,其中还不乏商界俊彦,科技精英,政坛强人,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而其中,又以福建王氏和潮汕王氏为主体。说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在潮汕地区重铸辉煌,完全不是过誉之言,而是恰如其分。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