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 赎 广 东——从经济GDP主导到思想DNA制导(上)
&|o$=Ad
救 WeJ@xL
赎 07_oP(;jT
广 Ew,T 5GG
东 *@S@x{{s
eSy(~Y
M\2"gT-LV
m&Y i!7@(
——从经济GDP主导到思想DNA制导 'Pd(\$ZY
L^0v\
Gi?_ujZR
FxW&8 9G
%s=Dj2+
R: Z_g!h
作者:盛世泰山 v#oi0-9o[
m7jA
,~O
B6M+mx"G
gNj7@bX~
H[WQ=){
nHst/5dA
*75YGD
经济GDP主导下的广东在3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由穷变富的路程,创造了波澜壮阔赶超亚洲四小龙的史诗画卷。然而,由于GDP的主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度伴随和催化着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影响着广东经济出现了负增势。因此,当前的广东正面临着这样的艰难抉择:要么开启“由富变强”乃至“由强变久”的阶段,要么就此相对衰滑下去。 c:hK$C)T
!iu5OX7K|
EbK0j?
-j`LhS~|
站在未来起码30-50年的时间看,广东的发展像是一个三级火箭。经济GDP主导的第一级火箭需要谢幕,思想DNA制导的第二级火箭需要启动。相信富于创造和打拼意识的广东人不愿停留在“穷富”的摊档之上,而是在思想DNA制导之下,顺利跨入持续崛起的轨道,演绎出“由富变强”、“由强变久”的历史! a)s;dp}T%
VLvS$0(}Z
gPX
a>C
(?i[jO||B
上 7{M>!}
rY
广东之觞 LR&_2e^[
2}WDw>V
93Yn`Av;
`D
W2spd
极限预示着旧模式的终结,新模式的开启。 +wfVL|.Wq
0Y+FRB]u
*dsX#Iz
+ ,4"
u
因此,有人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年轻的美国能够雄霸世界是它持续地完成了从汽车到飞机、到航天器、再到Internet的一系列变轨,表面上是速度模式的变革,根本上则是美国开放的思想、科学技术发展、管理创新等内规性的决定了美国必然的称雄。 7 &%^>PU7
`=)2<Ca;~@
Af-UScD%G
%,V
YiW0
相比于美国,过去的30年,广东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GDP神话与史诗,其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86亿元起步,上第一个1万亿元台阶用了22年,上第二个万亿元台阶用了4年,第三个万亿元仅用了3年多一点的时间。可以说,陆地面积仅占全国1/54的广东弹丸之地,却大约贡献了内地1/8的经济总量、1/7的财政收入、1/4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1/3的对外贸易总额,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1年称冠中国内地。 TkRP3_b
D d $qQ
3vic(^Qh
)e%}b-I'r
拐点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广东省经济运行出现下滑趋势,7项重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发国家改委公布的数据,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实现GDP 16122.40亿元,珠三角7312.22亿元,分别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分别为1471万元、1334.35万元;长三角GDP总量是珠三角的2.2倍,单位国土面积产出是1.1倍。它所说明的是长三角对于珠三角的超越,同时也清晰地显示两地区经济运行品质的差异。 fg*@<'
&"E
lm
+]wuJSxc
<nHkg<O6Y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惯性的负增势,而是广东在辉煌中的沉醉与根本问题的蒙昧。这种沉醉是广东还在以高于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发展,其蒙昧则在于对根本问题的模糊。这个根本问题是思想DNA,模糊是认识不到思想DNA的作用与价值。 cDk
V;$
NC"yDWnO'
CboLH0Fa
i!H!;z#
作为我国拥有经济特区最多的省份,广东有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面对优惠政策普惠化和全国各地的高速发展,广东的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先行优势等原有优势的逐步弱化和从“标兵”到“追兵”的角色变化、综合发展成本的逐步上升,广东经济增长的惯性似已难掩发展的疲态。有所觉悟的深圳率先提出“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四个“难以为继”。 pV\YG B+
L'A)6^d@S
\=e8%.#@J
<iLM{@lZvJ
难道说广东的发展问题仅仅是表象上的“四个难以为继”这些原因吗? IApT'QNM
E4%j.
J7$_VP
.qD@
Y3-
显然是,显然又不是! `dkV
_ O0
K 1#ji*Tp
4YROB912
`wz[='yM
止于目前,广东经济的发展轨迹是一条典型的“由穷到富”非常规路线,非常规在于它的超速发展。那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闸阀开启后,人类追求富裕的原始能量爆发的结果,富于致富智慧的广东人在拆除了观念、制度、体制等的樊篱之后,掀起了一波长达30年之久的创富过程。由此也诞生了“红灯绕行,绿灯快行”、“只生孩子,不计其名”、“靓女先嫁”、“只要不违法,啥都能干、啥都敢干”等现象,由此也标杆了中国大地经济崛起的浪潮。 Ol@
_(U
6[ga$nF?
FY'dJY3O
On_@HQ/FI
应该说广东的辉煌是GDP主导的结果,广东的负增势也恰恰是GDP主导的结果。这多少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 O[q\ e<V<
`C72sA{M.
8*a),
3aK
ERMa# L
其“败”是“败”在辉煌是以这样的主要代价置换的: 1Y/$,O
a5
P,xwSvO#M
t;q7t!sC]
*VeW?mY,P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循环、高速度低效率等问题突出。根据能源利用效率的测算,广东平均为36%,上海为39%,浙江为40%,发达国家一般为50%。 )}lRd#V
4B[D/kIg
V%i
i3
eVz#7vqv
2、经济形态层次低、规模小。作为“三来一补”的原发地,尽管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且经济形态不断向高层游移,但直到现在,广东地区的经济形态还未完全摆脱OEM的形态,而且大量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年GDP达3000亿元的东莞因新劳动法的颁行将会有大批企业向山区、内地或国外转移,其经济脆弱性由此可见一斑。 !PUZ
WO
XEH}4;C'{
UE0$ o?
'-PC7"o
3、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被认为空气里也能拧出水的广东,由于工业污染和无节制用水,40座城市中有30座供水量紧缺,频亮水荒红灯。部分江河水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令人担忧。 Fd$!wBL
3'I^lc
ocR dbmS
qYB~VE03
4、发展不协调。虽然面积占广东23%的珠三角,贡献了广东省80%以上的GDP,但也拉大了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的差距。2005年,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山区的人均GDP之比分别为3.9:1和4.8:1。其中广东人均GDP最高的深圳是最低的河源市的8.1倍。全国东西部差距为2.61︰1。由此可见东西两翼和山区与珠三角差距之巨。同时,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内外源型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F=^O[
t%VDRZo7
PX
O!t]*
GF<[ }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少;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据统计,2003年广东每百万人中研发人员只有971.26人,新加坡和台湾分别达到了4745人和6954人,是广东的4.9倍和7.2倍,香港和韩国也有广东的1.6倍和3.3倍。 Z*!O:/B
=\kMXB
F`+\>ae$h
+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