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1896~1962) ,别名琴斋,字寿山,化名秦东昌。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浙江镇海霞浦镇(今属宁波北仑区)人,黄埔军校一期生。
幼随父叔迁居浙西孝丰(今属安吉)。湖州吴兴中学毕业后,回孝丰当过小学教员,1924年得同学章云家长资助,到广东投考黄埔军校,因其身高不足1.6米, 体格检查时被淘汰,经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特许参加考试被录取。1924年11月于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军校教导团排长、副连长、营长等职,曾参加两次东征陈炯明及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作战。
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2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5月任第1师副师长兼第2团团长,11月任第22师师长。
1928年4月参加第二期北伐。8月第22师缩编为第1师第2旅,任旅长,11月所部在蒋介石校阅中因训练成绩突出,被评为“模范旅”。
1929年随蒋参加蒋桂战争。
次年率部参加蒋冯阎战争,战后任第1师师长。
1932年指挥所部参加“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派兵到四川松潘一带阻截北上的共匪。1936年4月任第1军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第17军团军团长、第34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代司令长官等职,先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其间,曾派重兵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剿灭共匪。
1945~1948年,先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反共围剿主要指挥官。
1949年5~7月,所部在解放军发动的陕中、扶郿战役中遭受沉重打击后,陆续撤至秦岭、巴山地区。9月兼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在共军发动的成都战役中,所部大部起义或被歼,余部撤往西昌。
1950年3月由西昌撤往台湾后,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澎湖“防守司令官”、大陈“防卫司令”等职。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在家,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的几年。病故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深居简出,郁郁寡欢。1961年身体出现高血糖。1962年2月6日胡宗南病情恶化,7日总统府副秘书长蒋经国奉父命探望,10日蒋介石亲自探望,胡宗南激动万分,涕泪交流,14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六十七岁,2月15日以台晋字第一九八号令,“故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另颁“旌忠状”,“以永垂式范”,台湾成立以何应钦、顾祝同为正副主任的治丧委员会,移灵台北市极乐殡仪馆,17日公祭,蒋介石亲自参加祭奠,发表纪念讲话,挽“功著旗常”;3月13日颁发“褒扬令”;6月9日安葬于台北阳明山纱帽山麓。
褒扬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气度恢宏,志行坚卓,早岁入黄埔军官学校研习军事,晓畅戎机。东征以来,参与革命奋战役,临阵奋勇,迭建奇功。历任第一军军长,第十七军团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宫暨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指挥镇摄为国千城。抗战胜利后,共军扩大叛乱为祸国家,该上将秉承方略,穷追逋寇,直捣其巢,丕振军威。政府播迁,率军殿后,艰危备历,劳瘁不辞。来台以后,整训队伍,巩固海防,咸收绩效。比年升任战略顾问,方质盖筹,期多献替,遽闻溘逝,轸悼殊深,除追晋一级上将外,应予明令褒扬,以彰勋绩。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