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操作▼
[转贴]
崇安祖墓及族谱探秘(武夷山寻根考察报告)
本帖被 胡一宾 从 胡氏活动 移动到本区(2014-05-20)
崇安祖墓及族谱探秘——武夷山寻根考察报告 Q
ZC\%X8j 作者:江苏 胡恒俊 -ykD/ y'!"GrbZ 《宋史•儒林传•胡安国》载:“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建宁崇安,即今福建省武夷山市。然而,数年来,我们一直被“在崇安,找不到或很难找到胡安国系族谱”的消息误导着。既然文定祠在崇安矗立了数百年,怎会突然踪迹全无? \
B'AXv6 公元2012年5月25至27日,我们徐州、睢宁(江苏)、泗县、灵璧(安徽)胡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一行四人,专程赴武夷山寻根访祖,往返五千余里,不仅找到了钓鱼翁的始居地、墓地,而且在武夷山市、建阳市,拜谒了文定祠、五贤祠旧址,查阅了大量族谱资料,尤其清和、岭根、南墘三个村族谱资料惊人之多,大大出乎预料。 B3<sSe8L0 前去寻访的,既有会长胡明遐,还有年已八旬、心脏被放了七个支架的离休副会长胡居林;最年轻的秘书长胡方亚,也已二线数年;天天集团董事长胡居杰为方便山区奔波,特地安排了商务车,足以表明我们此行的审慎和决心。为避免盲目性,我们还请满公后裔胡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胡林、胡氏宗亲网总版主胡南山,引荐武夷山市的宗亲、福建省胡氏宗亲联谊会常务理事胡良忠等,才事事遂心、处处顺利。仅选择性拍摄的资料,就有七百余幅。 !4
T!@"# 此次寻根,收获多多。历经两个多月的分类梳理、考订辨析,参照历史典籍,并与湖南、如皋等地族谱比对,予以全面审视、综合论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o 'g! ?G<ISiABQC 一、 找到了钓鱼翁入闽的始居地、墓地、钓鱼石 |\>Ifv%{ 钓鱼翁胡谔,是胡安国的六世祖,生于五代末之公元959年(南唐显德六年己未、吴越显德六年己未、后周显德六年己未),为避乱,随官至后唐礼部侍郎的父亲恭己入闽(南唐被北宋灭于975年,吴越被北宋灭于978年),初居今武夷山市城西南不远处的“温岭镇(今属武夷镇)黄栢里之柘阳”(今名黄柏村、柘洋村),“号为柘阳胡氏”。与籍溪刘氏结婚之后,“遂迁居籍溪之滨”,钓鱼自晦。北宋统一中国南方后,选拔人才,胡谔为集贤院学士,雍熙丙戌(986年)任永嘉主簿(永嘉县,隋开皇中以永宁县改名,治所在今浙江温州市),以故又称“主簿公”;晚年仍以钓鱼自乐,人称“钓鱼翁”。卒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享年六十四岁。有人因为找不到历史资料与遗迹,而疑其只是“传说”。 `2/V.REX$h 由于路线不熟,加之小雨不断,我们第一天虽然早上六点就直接上了高速,两千四百余里,却直到晚上九点多,才与福建省胡氏宗亲联谊会常务理事胡良忠宗亲,在武夷山市政府大门前汇合。住下、用餐之后,已过十一点,只能简单交流。次日一早,按照商定的计划,由良忠、秀兴宗亲带领,一路东南,直奔五夫镇。 pqTaN=R8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原名崇安县,建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系由崇安场升置;因其境内有旅游名山——武夷山,1989年,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隶属于地级市南平市。其面积虽近两千八百平方公里,总人口却只有21.68万,其行政建置,五镇、五乡、六个国有农茶场。五夫镇,即其五镇之一,在市区东南四十多公里,古名五夫里,南与同属南平市的建阳市将口镇接壤。 z+{xW7 虽然是旅游城市,却买不到一张地图,多云天气,不辨东西。幸亏我们为防阴雨,带了罗盘,经专程从建阳市赶来的胡荣春宗亲指引,在五夫村北三里许的籍溪旁,穿越一人多高的荆棘、茅草丛,不仅找到了钓鱼翁的始居地——胡家坪(又称胡塘坪、胡墩),而且找到了钓鱼翁的墓地,以及“太公钓鱼石”。 l.P;85/+ {:|b,ep
T 钓鱼翁墓地,实际查勘的结果,与后来见到的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胡氏重修宗谱》中的《钓鱼翁墓》地图,完全吻合(见图1)。 z8XWp[K 8Wo!NG:V5 iuA_Jr 图1:钓鱼翁墓地图 m@UrFPZ 图后释文曰: .%!^L#g “公葬在籍溪里西山下园中,又名雁飞田。坟前有冢庵,立祭田七十五亩。 ,pY:kQ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初六日,延平道宪(笔者注:延平,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治所在今福建南平市;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延平府)来公,讳谦鸣,敬谒墓,命乡长萧禄,在岗来脉栽松。题诗一首: +4Fw13ADE 五夫求古迹, ]:;dJc' 拜谒钓鱼翁。 BT`g'#O 溪趋稻田侧, +i#s |kKs\ 山延樵径通。 .K]Uk/W 贤孙崇庙祀, tH~>uOZW 遗蜕委荆丛; :cf#Tpq" 急命增坟土, cwOa"]t} 栽松望蔚葱。 ]V)*WP#a ——大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岁在己卯冬月吉日 A+j!VM 二十八世裔孙 达 敬刊” e<qfM&*
MxH |yo[ ;E,i
图2:2012年5月26日,武夷山市宗亲胡良忠(左)、胡荣春(右)、胡秀兴(中),在钓鱼翁墓穴前。 I9dX\w} 该墓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五夫村北。所谓“雁飞田”,是形容钓鱼翁钓鱼之处,籍溪自东向西流,背后诸山,如展翅南飞的大雁;其钓鱼之处,既像“龟头”,又像大雁南飞小憩、正低头饮水。墓在“龟头”与“雁飞”山之间,原有一片田地。其右(西)方,钓鱼翁名之为“胡墩”,后被改为“胡塘坪”(又名“胡家坪”),“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遭洪水推荡,将西园下祀田四十五亩一并推流成溪,反成沙墩”;今更片瓦无存、满眼荒凉。 ==BOW\ 钓鱼翁墓,因子孙四处播迁,远离五夫,无人看管,千年之后,竟于二十世纪中叶,被人挖地基盖房时无意间掘开,现在只有一处坑穴。 U~d%5?q 墓穴下方数米,就是钓鱼翁的钓鱼石(当地人称“太公钓鱼石”),依然岿立于籍溪之中。该石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溪水冲刷,其形状,至今远看仍似“龟头”,难怪该山又被称为“龟山”。 dai+" GKKDO+A=!
FB:nkUR` @j"6f|d 图3:2012年5月26日,笔者与武夷山市宗亲胡良忠(左)、胡秀兴(后),登上伸入水中的“太公钓鱼石”。 UmArl)R/ &KY!a0s e,r7UtjoxR 图4:“钓鱼石”远望,如伸向水中的“龟头”。远处,即被洪水冲成沙墩的祀田。 [$F*R@,& 从清代延平府(治所在今南平市)长官来谦鸣“五夫求古迹,拜谒钓鱼翁”的题诗看,早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钓鱼翁墓就已处在“荆丛”中,且坟头严重坍塌,因感慨“贤孙崇庙祀,遗蜕委荆丛”,而对乡长“急命增坟土,栽松望蔚葱”。虽然他不可能预知三十四年后的1784年,又“遭洪水推荡”,但其精神境界,可敬可佩! 06M?ecN $fBj}\o 二、见到了大量不同年代、版本的族谱资料 _u'y7- 拜谒钓鱼翁墓地之后,下午,我们由胡荣春宗亲带领,驱车南下二十余里,来到他居住的建阳市将口镇胡巷村。 ~ToU._ 胡巷村,原名清和村。听其名,颇感特异,询问来历,只说自古如此。后见谱中“大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前修国史致仕、教授云谷邱锡”所撰《清和堂记》,方知果然与胡宏之子胡大壮有关。因受大壮“十世孙琮”所请而作,其文曰:“宋大壮胡先生,五峰先生之子,文定先生之孙也。传祖父之业,而以吟詠名于世,于其所居之堂,匾曰‘清和堂’,在于衡山……夫先生,一代之伟人也。德足以镇俗,言足以救乱,而优游吟詠,深入陶杜蕴奥。其以‘清和’名堂者,岂不以‘清’与‘和’,皆美德也?清,一于‘清’,则失之狭;和,一于‘和’,则流于不恭,必以‘和’济‘清’,以‘清’制‘和’,则刚柔不偏、阴阳合德,而持身立志、应事接物,庶得时中之道,而不夷不惠矣。然天地之气,春而和,秋而清,天而犹尔,而况于人乎?……历代取士,皆以胡公《传》(注:指文定公《春秋传》)为主,我朝皇上诏文定先生从祀学宫。而发明夫子之心,即发明天地之心也……而先生所作‘清和堂’,无乃亦寓是意欤?先生之孙四一公,于衡山取籍溪先生(注:待考。笔者与良忠,皆疑为“致堂先生”胡寅)归葬建阳东田凤历山,遂为建阳人。至五世孙侨,仕元为镇抚,生子六公玺;六公玺子文仲,赘于黄亭,遂为崇安人,而琮,则其孙也。古之圣贤,必有其后。而先生之家,子孙不失,文献世守,则其泽尚未有涯也。故予不郤所请,勉焉为之记,以示于来者。” :>/6:c?atG 原来,大壮之孙四一公(大壮之子名“钧”;钧子名“泾”,即“四一公”),“于衡山取籍溪先生归葬建阳东田凤历山”之后,便在东田东北方向,卜居于背山面水之地,“遂为建阳人”,名其村曰“清和”,后被称为忠孝里清和村。大壮之孙胡泾,之所以“取籍溪先生归葬建阳东田凤历山”,是因为,胡安国之父、胡宏之祖、大壮之曾祖胡渊,“墓葬建阳县忠孝里廻潭并源陇下,坐庚向甲,有三分卯酉”;定居清河村,世守祖墓、代不乏人而已。 [k0/ZfFwV
%P{3c~?DH ?bpVdm! 图5:清和村前古树 h#c7v!g 在清河村文定公祠堂内(今名胡氏祠堂。该村文定公祠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我们对胡荣春宗亲珍藏的多部不同版本的族谱,进行了拍摄;返回武夷山市,天色已黑,我们又驱车十几里,到城西北的岭根、南墘,恭请胡维坤、胡汝英、胡柏文三位宗亲取出族谱,回宾馆查阅,与胡秀兴一起,三部相机,一直拍摄到深夜十二点多。这些族谱,虽然有的已经朽烂如絮,不小心翼翼地抚平、拼接,很难辨认,但目录、凡例、族规、序跋、传记、像赞、祠堂、碑记、村落图、墓地图、世系图、支系图……应有尽有,以年代分,竟达十几种。主要有: f-634KuP z4~p(tl 1、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Abi(1nXdQ 胡宪亲撰《续修家谱序》、《宗系记》之《胡氏续修家谱》 K9 ]zUew 胡宪之序,有别于正常之序者,在以文定公为楷模,强调“孝悌”:“吾既作宗系记,因叙其事于卷末,以告尔在后之人,尚克念之”。序中文定公“孝悌”之行,被记叙得淋漓尽致。“宪昔时侍文定公居漳滨十五年,见其躬事二亲,可谓尽之矣。” xI.0m 2、宋淳熙己酉十六年(1189年): ExMd$`gW 胡大壮(胡宏子)亲撰《重修家谱序》之《胡氏重修家谱》 5fMlOP_ 3、明天顺七年(1463年): ]1pB7XL 毗陵金恺序(崇安胡廷玉求序)之《胡氏宗谱》 gX7R-&[UD 4、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Ay 90Wt 胡琮(大壮十世孙、将仕郎致仕)《重修家谱序》之《胡氏重修家谱》 |fW_9={1kQ 胡琮自言:明宣德间授全椒主簿,丁外艰服阙除金华,上命创立新县名曰汤溪,造完致政,归守坟丘。 k]^ya?O]p 5、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Hi}FI 靖肃公(籍溪先生胡宪谥号“靖肃”)下《基公家谱序》版本 c%bzrYQvA; 6、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78年): $4}G 1950年9曰19日蝇头小楷手抄1778年《胡氏族谱》本,后附补续世系 6^!fuIZ;_ 7、清乾隆四十六年(1871年): =6+99<G|%M 奉祠生衍祧撰《重修宗谱序》之《胡氏重修宗谱》 dWY{x47 8、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X#
/c7w- 胡光琦撰《序》之《福建崇安兴田胡氏会修宗谱》 L^zh|MEyzk 9、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7>f"4r_r6< 奉祠生胡达纂修、 新罗赖芹孙撰并手书《序》之《胡氏家谱》 J .VZD 10、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X>h_k.Y 江作舟撰《序》之《胡氏徐墩谱》 ?z <-Ww 11、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SfU.
XlZl 胡考休撰《新修宗谱重增序》之《胡氏宗谱》 }'fa f{W 12、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vT$?IoEV 祠生祖虞氏观元(五峰公位下翔卿公支30世裔孙)撰《新修谱序》、范启刘撰《新序》之谱 nt+OaXe5D 不同版本的序跋、传记等,则使我们对毁损、缺漏、模糊的内容,在比对中予以甄别、辨析,非常有益。 :`Ep#[Wvo 三、明确了列祖列宗的祠、墓所在 :5.F 谱中专列祠、墓章节,并有像赞、图记 #@xB ?u-0q 3<xDxj0< 1、 初见列祖列宗像、赞 2Y<]X7Ch: 崇安诸谱中,有像、赞,首先是入闽始祖钓鱼翁胡谔,其后依次是文定公胡安国,以及胡寅、胡宪、胡宏、胡宁。像之上,有封号、谥号、号、官名,以表明身份。譬如,胡安国,虽然谥号“文定”,但明代宪宗成化三年丁亥七月又追封为“建宁伯”,像之上就题为‘建宁伯文定胡先生像’。胡寅、胡宪、胡宏的谥号,分别是文忠、靖肃、明公,其像则分别题为“文忠致堂胡先生像”、“靖肃籍溪胡先生像”、“明公五峰胡先生像”等;胡宁无谥号,其像则题为“太常卿茆堂胡先生像”。 9e c},~(
Z zj
CS2U
IibYG F 图6:入闽始祖钓鱼翁像 1D38T 谱中,像在前,赞附后。像赞,言简意赅,超乎史传,短短数语,其人其神,瞬间毕现,令人肃然起敬。如: 0\vG
< “华峰郑灼”题赞钓鱼翁曰:“温岭蕞爾,僻陋在夷;天开文运,君子居之。孙曾矩矱,为大贤师。无疆派牒,美哉始基!” YaL:6[6 “蜀郡张横渠”赞文定公曰:“道闻伊洛,志在《春秋》,格君化俗,扶纲阐猷。进则抗论,退则归休。大冬松柏,凛凛孰俦!” ~
rQ,%dH 张横渠又赞“靖肃公籍溪胡先生”曰:“安贫乐道,辞禄养亲;身虽在野,心不忘君。晦菴东莱,俱列门人。言行之美,举世所珍。” znPh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