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资料来源于“广东省情信息库”。 {<}kqn83sT
Tx!c}
海丰县(Hǎijēng Xiàn)在广东省东南部。县人民政府驻海城 镇。1987年辖21镇、3乡。东晋咸和六年(331)置海丰县。南部大海中“水族甚多” ①。故名海丰。唐天宝元年(742)曾设海丰郡,乾 元元年(758)废郡。1983年划属惠阳地区。? 4RU/y+[o
q9mYhT/Im
①据清 嘉庆《惠州府志》及《岭南杂记》 H;nq4;^yK
IsjD-t
海城镇(Hǎichéng)海丰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 因是海丰县 城得名。东晋咸和六年(331)置海丰县治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筑城,称城夏,附城有 溪西、东田、溪望3镇相连。民国11年(1922)冬,在彭湃领导下,拆城墙,砌马路,4镇合称 海城镇。? Ls~F4ar$/
x
s ^$fn\
梅陇镇(Mēilōng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驻地梅 陇圩原为一状 似“倒地梅”的沙陇,梅树头在梅峰山,树尾在梅冲山,故名。1953年设梅陇区。1957年析 置梅陇、东港、梅南乡, 1958年合并成立梅陇公社。1984年分设梅陇区、梅陇镇,1985年 合并建镇。? 1XvB,DhJ
d}
e/f)(
东港(Dōnggǎng)在海丰县城西南13公里。属梅陇镇。明万历十三 年(1585)村民由福建莆田迁此,因位河东,名东涧,后取方言谐音得名东港。? 8E9W\@\
q9`!T4,
金盘围(Jīnpánwéi)在海丰县城西南17公里。属梅陇镇。据传清 康熙三年(1664)建村。咸丰十年(1860)重建。因地形呈圆盘形,故名。 5qW*/
]/C1pG*o
?公平镇(Góngpíng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驻地 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1953年设公平区,1957年改公平乡,1958年成立 公平公社,1984年分设公平区和公平镇,1985年合建公平镇。 glvtumv
P0N%77p>"
?青湖(Qīnghù)在海丰县城东北11公里。属公平镇。明嘉靖九年(153 0)前后建村。因有一湖,水面悬浮青萍,故名。? )/1,Ogb%_
SpG^kI #
笏雅(Hùyǎ)在海丰县城东10.5公里。属公平镇。明嘉靖三十三年(15 54)建村。因村成弧形笏状,故名。? a|\ZC\(xI
<u9U%Vsi
小漠镇(Xiǎomò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临红 海湾。驻地小漠 原为沙滩荒漠而得名。明末形成小漠圩。1964年成立小漠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B \z4o\am%
#7~i.8L
?九兴群(jiǔxīngqún)在海丰县城西南39公里。属小漠镇。南宋 末建村。传说此地为狗地,故名狗兴群,后方言谐音雅化九兴群。 ;}=[( eqA
r\sQ8/
?大围(Dàwéi)在海丰县城西南41公里。属小漠镇。原是海岸滩涂,清 初因大面积围海建居,故名。 -A A='s
#Kp/AN5YC
?鹅埠镇(Ebù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因驻地处一鹅形 山下,故名鹅埠岭,清代称鹅埠圩。1957年设鹅埠乡,1958年成立鹅埠公社,1984年改区, 1986年底建镇。 C)Ez>~Z
=5yI>A0
?水美(Shuǐměi)在海丰县城西南37公里。属鹅埠镇。因处河渠末端 而得名水尾,后取其谐音雅称水美。? 3"OD"
|K%nVcR=
红罗(Hóngluó)在海丰县城西南35公里。属鹅埠镇。畲族。分蓝、雷、黎3姓。蓝姓祖籍江苏常州府,迁福建和潮安县凤凰山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再 迁此。雷、黎氏先后从惠阳山区迁此。原无村名,至民国16年(1927)因山坡遍开红花,似罗 裙而名红罗。 QA3q9,C"
TtaVvaz~>
?杨安(Yáng’ān)在海丰县城西南41公里。属鹅埠镇。原池边多杨柳 树,村民祈求安稳生活,故名。? !b+/zXp3I
wt@q+9:
赤石镇(Chìshí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驻地元末建 。因街道日字 形,故名日隆圩。清中叶,人称此乃烘炉地,需赤石垒筑才兴旺发达,遂改赤石圩。1957年 置赤石乡,1958年成立赤石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Q<F-l.q
]/y&5X
汤湖(Tānghú)在海丰县城西南35公里。属赤石镇。因村东北侧有温 泉,形成一热水湖,故名。? jSyF]$"
z9#iU>
@
新城(Xīnchéng)在海丰县城西南27公里。属赤石镇。相传元初洪 氏迁此,称元新寨。清代洪氏翰林回乡祭祖,捐款令加升城墙三尺,遂改称升城,后取方言 谐音新城。 zXH CP.Rmg
xo46L\
鲘门镇(Hòuméng Zhèn) 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驻地港口正对芒屿岛,使航道分开,形似两门户,相 传西南海中盛产鲘刀鱼,故名鲘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形成圩集。1953年设鲘门区,1957年改鲘门乡,1958年成立鲘门公社, 1984年又改区,1986年建镇。 u4kg#+H
6 NJ5v+
联安镇(Lián’ān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中南部。镇人民 政府驻渡头圩 。据传清代为避免封建械斗,石塘、优埔、田心3约联合,保护人民安全,故名联安。1957 年置联安乡,1958年成立联安公社,1984年3月改区,1986年建镇。 e2?7>?
8}0O @ wq
?渡头圩(Dùtóuxū)在海丰县城西南6公里。联安镇人民政府驻地。 因处河边渡口,故名。?霞埔(Xiábù)在海丰县城西南9公里。属联安镇。相传明成化年间(14 65-1487) 村民由福建莆田御史街迁此。因原是一片海埔(浅水滩),盛产对虾,故名虾埔,后谐音霞埔 。 ou[_ y
aH1mW;,1u
?陶河镇(Táohé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民政府 驻陶塘圩。因陶塘圩与附城、可塘以河为界,故镇名陶河。1957年设陶河乡,1958年成立陶 河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X(;,-7Jw
M6+_Mi.
?陶塘圩(Táotángxū)又名渡塘圩。在海丰县城东南9公里。陶河 镇人民政府 驻地。原为防咸潮筑有堤围,堤内成塘,堤外设渡,故名渡塘。清嘉庆初成圩。因有大量陶 器出售而改陶塘圩。? '[h|f
c%+9uu3
大屿(Dàyǔ)在海丰县城东南10公里。属陶河镇。明末黄氏从福建莆田 迁此。村地四面环水,故名。 /o19/Pvwm
1Lf
:TQB
?步雅(Bùyá)在海丰县城东南13公里。属陶河镇。相传明万历十三年(1 585)魏氏 (原籍福建莆田)从潮阳县李头乡迁可塘,后又迁此。因处荒埔上而名埔仔,后取方言谐音雅 称步雅。? tE: m&
;I
Y:0SrB!\
赤坑镇(Chìkēng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民 政 府驻青坑圩。民国18年(1929)是赤卫队活动中心,故称赤坑。1957年设赤坑乡,1958年成立 赤坑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kg%ttu7
J}-,!3qxW
?青坑圩(Qīngkēngxū)在海丰县城东南18公里。赤坑镇人民政府 驻地。相传建村时村边有一清澈见底的小溪,故名清溪,后渐成圩集,俗称青坑圩。亦称赤 坑圩。? 4Fr\=TX
v!
pT!(h4
沙大(Shādà)在海丰县城东南19公里。属赤坑镇。相传明洪武十八年 (1385)建村。临沙质底河港,且村庄较大,故称沙港大乡,后简称沙大。? ;&Oma`Ec
^|(w)Sy
流冲圩(Liúchōngxū)在海丰县城东南14公里。属赤坑镇。相传 清乾隆五十年(1785)建村。此地河水清澈,故名流清。后渐成圩,俗称流冲圩。 |<n+
6
8R6!SB
?可塘镇(Kětáng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因驻地由章 氏二世祖可塘 公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下可塘建圩,称可塘圩,后迁今址,仍沿用原名。1953年设可 塘区,1957年改可塘乡,1958年成立可塘公社,1984年又改区,1986年建镇。? ~X/1%
K 8gd?88
龙牙(Lóngyá)在海丰县城东偏北15.?5公里。属可塘镇。相传明万 历十三年(1585)建村。处乌面岭与腊烛山两山延伸处,地形似龙牙,故名。 )D:I@`*
yn[^!GuJ_
?白沙(Báishā)在海丰县城东15.5公里。属可塘镇。村地原是白色 沙滩,故 名。明清是繁荣圩集,现村南有明代白沙古圩遗址和清乾隆年间(1736-1795)纪事碑刻。 aiKZ$KLC
27t23@{YL
?宋溪头(Sòngxītóu)在海丰县城东南12公里。属可塘镇。南宋景 炎三年(1278)宋军凿通东、西溪之水,称宋溪。村临宋溪,故名。 W]UGo,
N:y3tpG
?黄羌镇(Huángqiāng Zhèn)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 驻地明中 叶盛长黄羌而得名。1957年设黄羌乡,1958年成立黄羌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4ZK8Y[]Lv
jI8qiZ);~
石头坪(Shítópíng)在海丰县城东北25.5公里。属黄羌镇。相 传清初建村。原以石头垒墙,盖竹棚经营小生意,故名。 fdD?"z
}cL9`a9j
?乌泥塘(Wūnítáng)在海丰县城东北18.5公里。属黄羌镇。相传 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村。有一泥土乌黑的大池塘,故名。? 45hjN6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