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月,孙中山先生重返广州成立革命政权,再建陆海军大元帅府,并号召有志青年投身革命。这一消息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人民的心,全国各地的热血男儿们纷纷南下投军,靖安也不远千里奔赴广东,加入国民革命军赣军第四师。
那时,年轻的靖安身强力壮,乌黑的眼睛闪闪发亮,经过几个月的新兵集训后,更显得英俊挺拔、生气勃勃,因此,当大元帅府需要增加几名卫士时选中了他,他欣喜若狂,兴奋的心情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大元帅府工作的日子里,靖安非常勤奋好学。一日,大元帅孙中山先生前往广东大学演讲,他恰逢休假,便迫不及待地跑去听。当他听到大元帅说:“……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激动得泪流满面,因为他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此后,每逢大元帅演讲,他就设法去听。孙中山先生关于“自由、平等、博爱”和“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等主张,如磁石般深深地吸引了他的心。
为进一步学习三民主义理论,靖安经常向元帅府的汪啸涯秘书请教,汪秘书将他的学习热情告诉孙中山先生,孙先生甚喜,不仅为他亲书“博爱”条幅,还落款“孙文”二字,以示鼓励。他如获至宝,受宠若惊。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孙中山先生关于必须立即总结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的历史教训,彻底改变借用军阀部队作战的被动局面和尽快培养自己军事力量的主张,作出了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的决定。军校的校址定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海军学校的校舍,由于位处黄埔岛,故又称黄埔军校,这是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人的新型的军事学校。消息传出后,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蜂拥而至,各个报名站挤得人山人海,靖安也前往报名,并于同年秋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受训。
当时,孙中山先生经常到军校给学生们训话,靖安每次听讲都十分认真。
一个周末,靖安又回大元帅府看望卫队的同伴和汪秘书,意想不到的是居然见到了大元帅。在军校,大家都称大元帅为总理。他立即面向总理立正敬礼,并大声喊“报告”!军姿英武,声若洪钟。
孙中山先生觉得眼前一亮,显然很满意这个军校生的表现,问:“是一期的?”靖安答:“报告总理,我是二期步兵科学生。”“叫什么名字?”“胡靖安。”孙中山先生恍然大笑道:“我正奇怪怎么这么面熟,没想到你才进军校几天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汪秘书连忙提醒:“靖安,快给总理说说军校的事。”靖安便将自己在军校的学习训练情况进行了汇报,当他一字不差地重复孙中山先生关于“三民主义”和“人权平等”等训词时,孙中山先生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了“人权平等”4个大字,上款“靖安同志”,下款“孙文”。
靖安再获孙中山先生赐字,喜极而泣,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自己对领袖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他暗暗立志,一定终身追随总理进行国民革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925年2月1日,黄埔军校3000名学生组成两个教导团参加东征,靖安被分配到第二团任传令班班长,当时通讯设备落后,指挥部与前线的联络主要依靠传令兵。在一次激战中,敌军以一挺机关枪的火力控制了二团指挥部的出路口,眼看进攻的时间迫在眉睫,可是传令兵出去一个,倒下一个,情况极其危急。靖安见状挺身请缨,只见他随着机关枪来回扫射的规律,时而匍匐前进,进而翻滚跳跃,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最后终于活着冲出去,将作战命令及时传达到前线各营,各营准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东征战场上,两个黄埔教导团勇猛善战,打得陈炯明部队节节败退。正当捷报频传时,孙中山先生却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噩耗传来,全军戴孝。靖安悲痛欲绝,忍不住失声痛哭,更自撰祭文表达对总理的无限哀思。在他的心目中,孙中山先生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大官,而是一位既高大又平易近人,心中有百姓,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呕心沥血,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巨人,其伟大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回忆靖安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这段经历,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靖安,看到了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激昂的一代中国青年……今天,新的世纪已经开始,当我们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贡献时,实在不能不想到统一尚未成功,同胞还需努力。但愿全世界的中华儿女都能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为着统一祖国的神圣目标走到一起,同心协力,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