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祠堂
Kh\ 7%>K# L? DlR hu qIQ=OY=6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十分重视祠堂的建筑,因为祠堂是代表着一个姓氏的精神表徵。潮汕地区人口密集,多聚族而居,因此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不论规模大小,均各建筑有祖祠、宗庙。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IS&qFi}W|W aE5-b ub c 历史悠久
;,[0 bmL 潮人建造祠堂,历史悠久。明《永乐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庙》云:“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陈文惠公倅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可见,早在唐宋时期,潮汕已有祠堂出现,不过那时的祠堂是为了颂念韩愈莅潮时的政绩,而建祠以祭之。宋元以后,潮汕一些有一定官衔品位的贵族也设立祠堂,追祀先祖,于是潮汕便出现了“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清乾隆《潮州府志》)。而庶民,法令是不允许建造祠堂的。至明中叶以后,朝廷才准许平民修建祠堂,民间建祠之风便兴盛起来,出现“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潮安磷溪的丁宦大宗祠、沙溪的名宦宗庙和刘氏家庙、饶平大埕的黄氏家庙、揭阳东门郭厝祠堂等便是在这一时期兴建起来的。至清代,潮人建祠之风更盛,出现了“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清嘉庆《澄海县志》)。清后期,还出现了一些华侨致富之后,回乡建祠,“怀报祖德”。著名海内外的从熙公祠,便是由旅马柔佛华侨陈旭年汇巨资兴建的。民国时期,各宗族为加强宗族团结,展示门风显赫,人才兴盛,也纷纷修建了一批祠堂。汕头市,这座1861年才开埠的新兴城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市区就建有二十多间大宗祠。建国后,潮汕各宗族新建祠堂虽少,但近20多年来,重修祠堂之风又渐盛起来。
O'wmhLa"W 多种用途
GNMOHqg4 潮人之所以乐意花费巨资来修建祠堂,这是因为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派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各种庆典活动时,好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还有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集合全族宗亲意志力量,也好利用祠堂作为会客交换意见的场所,这对团结族人,加强凝聚力有很大的好处。此外,有些乡村,因为地方上缺乏公共场所,因而正好利用这些祠堂场地来开办学校,教育后代子孙,提升当地教育水准,更有其特别的需要。如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乡的陈氏祖庙,便为原成德学校、前美小学和今幼儿园的教学场所。
0fXMY-$I 建筑工艺
mG\QF0h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灰雕等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欣赏价值。潮州市区的己略黄公祠、潮安彩塘的从熙公祠和澄海莲阳乡的孝天公祠,为潮汕较著名祠堂建筑精品。己略黄公祠以精美绝伦的潮州金漆木雕著称,所饰人物维妙维肖,花木鱼鸟,千姿百态。该祠已被国家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从熙公祠以石雕见称,特别是石网绳、石牛索独运匠心地采用镂空的手法,其雕工之精细可以说是尽石雕技巧之能事。该祠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孝天公祠以嵌瓷见称,其墙上屋顶布满嵌瓷艺术,有“千祥图”、“丹凤图”等一批精品图案,美不胜收。
bh1$
A 书法艺术
NplyvjQN; 潮汕祠堂的匾额、石刻对联、碑刻等字,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苍劲挺拔,俊逸雄浑,骨力开张。楷、草、行、篆诸体,应有尽有。如澄海隆都陇美乡的“黄氏家第”出自明代潮州文状元林大钦之手;饶平大埕乡黄氏家庙,匾额“当代龙门”为明代潮州书法名家吴殿邦所写;潮安庵埠官路村的“张氏家庙”四字墨宝,出自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之手;潮南胪岗埔尾村的“睦堂祖祠”门匾,为清末民国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所题;揭阳地都枫美乡的腾晖公祠,前壁镌刻七律四首,为清末揭阳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谢练所题。这些名人题写的祠堂书法石刻,既为当地增添文化气息,提升知名度,也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欣赏和学习的好去处,而且对于地方史研究者来说,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
W+!UVUpW 考古价值
\L(cFjLIl 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普宁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族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后溪乡芳庄祠堂,堂正中入门埋有一口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何文化内涵呢?据乡里老者介绍是先有墓,后再有祠堂,但对其内涵却解释不清楚。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先祖,保护好先祖坟墓?还是有其它涵义呢?这有待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透析其文化内涵。
[ 此帖被胡立雄在2009-04-29 22: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