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城镇梅北村,有一条小巷,名叫水流巷。而当初却是一个血腥的名字——血流巷,这名字的来源,和山寇罗英作乱有关。 O?nPxa<
P0'e
"\$
一、山寇罗英 b(.-~c('
08Pt(kzNA
罗英是普宁县十三寨老鸦地山寇。自明朝末年开始,趁着战乱,曾多次袭击普宁、揭阳等地方,犯下累累罪恶,百姓恨之入骨。
}@rg5$W
6m, KL5>W
二、首犯惠来 C@TN5?Z
inr%XS/m
顺治四年(1647)七月廿六日,罗英率贼众数千进犯惠来,扎营惠城西边苗海村北,葵岭南面的蚶蚌寨。城内官民紧闭城门固守,罗英围攻县城3天,久攻不下,遂分兵烧杀掳劫西南二关,意图切断外界对惠城的支援,久困惠城。一天,罗英忽然看见山中旌旗蔽日,误以为是救兵骤降,惊骇异常,慌忙拔寨逃窜。城中百姓纷纷传言是神兵天降。罗英率众直奔上都(即大坭都),沿途洗劫铅锡(今前詹镇)、周田、杭美等乡。 /-!&k
YM#
三、陷靖海所 '!j #X_;
>-_:*/66!
顺治五年(1648)六月初七,罗英率众千余,围攻靖海所城。惠来署理知县吕建周向潮州府告急求援,都督汤加币、监纪推官李元发率兵救援,但未能解围。吕建周派遣典史黄云龙,三次进入罗英的营寨,劝说罗英罢兵,罗英不听,反而拘留了黄云龙。至八月初一,靖海所城内粮食吃光,已饿死了不少人,人心惶惶。罗英派人入所假意议和,提出苛刻条件,要求进贡财物。靖海所守将迫不得已,只得搜罗财物,准备进贡。正在忙乱之间,罗英乘机带队闯入,靖海所城被攻破,千户陈袭战死,典史黄云龙被捆绑殴打至死。罗英占据了靖海所。 ),nCq^Bp
:rz9M@7
四、破荆陇寨 W"b&M%y|
罗英攻破靖海所城后,虎视眈眈,觊觎富有财物的荆陇寨(今京陇村)。顺治六年(1649)二月初一,罗英率众数百,进袭荆陇寨。荆陇寨为大坭都主要大村,有坚固寨墙可守。当时,周围其他各乡都残破不堪,无寨可守,只有荆陇寨颇可固守,因此附近各村的百姓纷纷涌入荆陇寨避乱。罗英把荆陇寨围得铁桶一般,寨中守御者变节,与罗英串通,故意放贼寇爬寨墙而入,荆陇寨遂破。罗英大肆劫掠,大坭都几无完乡。 fV.A=*1l#
&\J?[>EJ.
五、再围县城 ,2 zt.aqB
)K>Eniou
顺治六年(1649)六月十六日,罗英集中主要力量重围县城。在县城四周布置桩栅,将县城团团围住。罗英施行种种暴行,据康熙《惠来县志》记载:“贼以神庙为巢,掳掠妇女穢亵,神宇从未有酷烈如此者。”残暴行径令人发指。 u%6Irdx
{h/OnBwG
六、血流成巷 toS(UM n
h`
irO5
罗英的虐行激起了惠来百姓的愤怒,县城周围的百姓纷纷组织乡勇自卫、伏击罗英。其中较为突出的人物: dN$ 1$B^k
H
Z;ZjC*
高廷焕,字华湖,隆井都人,明朝崇祯癸未年举人,未出仕。起初,面对罗英点燃的四面烽火,他明哲保身,只是“鸠族戚,坚堡避乱”。在“罗英啸聚围邑四旬。外内信绝,救援莫至,城几不保”的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召集乡中青壮诸男,说:“邑残破何以家为?”遂密请侄儿高亮福、高亮祯两兄弟和陈廷斌,前来计议(据康熙《惠来县志》记载)。 @9}),hl`
5+e> +$2
谢廷诏,字华笏,惠来都厚谢里(今华湖镇后谢村)人。顺治四年(1647),年仅14岁的谢廷诏即考进县学为庠生。这一年,恰逢罗英第一次围攻惠来城,时廷诏之父已死,他舍弃家产,带着母亲外逃,乡里人称他为孝子。顺治六年(1649),罗英再次围城时,他年已稍长,“率子姓戚属,购潮岗山筑寨,为县犄角势。至寇攻城,身率壮丁数百,以扰其后,贼疑援兵至,不敢逼城濠。”(雍正《惠来县志》)他还与东福村的同学方国斌密约,联合起来,互相支援。 QHHW(InG<
%sO Wg.0_
高廷焕、谢廷诏、方国斌所召募的乡勇有800多人,分别由高亮福、高亮祯和陈廷斌带领。顺治六年(1649)七月廿六日,800勇士埋伏在北山、禄昌(今梅北村)附近等处,伏击罗英。交战中,罗英中伏被杀,余众溃散。康熙《惠来县志》记载了这场战斗的激烈场面,“以八百之众,破数万之贼,歼戮殆尽,堆积山原,邑人拾贼骸埋之。”县城百姓在此处立碑,以纪念勇士的功劳。 8iMF 8\
dWsT Jyx~
这块石碑原立于今惠西路水流巷口对面,上刻“明高陈三将军剿罗英于此”,左侧刻“通县士民立”。高、陈三将军即指高亮福、高亮祯、陈廷斌。据说当时此巷血流成河,故称血流巷,后因名字不吉利,改称水流巷。新中国建立后此碑仍在,20世纪80年代街道改建时石碑被挖掉。
sB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