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帮助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 2754阅读
  • 0回复
胡伟凯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 UID9
  • 精华 1
  • 发帖83
  • 金钱543 RMB
  • 威望321 点
  • 贡献值1 点
  • 交易币0
  • 好评度503 点
  • 在线时间29(时)
  • 注册时间2008-06-16
  • 最后登录2012-11-12
倒序阅读   只看楼主      0  发表于: 2008-06-18
更多操作

[分享] 潮剧是怎样形成的

本帖被 漳湖旧家 从 潮汕专栏 移动到本区(2009-05-27)
       考古资料证明,潮剧由南戏发展而来。 S6|L !pO  
  南戏产生于南宋的浙江,是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宋词、里巷歌谣综合发展而成。明代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jE, oEt O;  
  温州在浙江东部,离京城临安(杭州)不远。宋室渡江以来,大批官员士子尾随而至,中原百姓更是纷纷逃难而来。富庶的江南变得冠盖如云,人才济济。苟安的朝廷不雪靖康耻,“直把杭州作汴州”;颟顸的士子不解新亭泪,“西湖歌舞几时休”。处于这种偏安局面,需要一种新的娱乐形式,以沉醉风月。宋杂剧这种歌舞表演形式,是他们在汴京早就熟悉了的,填宋词更是里手,民间歌谣也不难找寻。于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Aa(  
  南曲以唐宋大曲、宋词、江南民间小调糅合而成,音乐柔和,长于抒情。这类唐宋乐曲,本为宫廷音乐,因社会变故而散落民间。杜甫离乱中遇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时代的剧变,使宫廷乐师沦为江湖艺人,庙堂的典雅艺术和民间的质朴艺术结合了。这无疑也是音乐的大幸。这方面,可以从今天的潮剧音乐中找到踪影。老剧作家老舍说“潮剧音乐很丰富,恐怕还保留有唐宋的音乐。”指的正是这一点。 ~VO?PfxZ  
  南戏以江浙一带的语音为标准,兼用中州音韵。但在明代,声腔分流之后,中州音却在某些声腔中占优势,民间称其为“官腔”,闽南语系地区把这种戏曲叫做“正音戏”或“正字戏”。明初入潮的南戏,便是唱正字的一种声腔。或谓“正音”实是潮州人日常所说的“读书音”,相对于口语(白话)而言,道理上都说得通。 ( |Xc_nC  
  有几个明代古本,为我们清晰地勾划出南戏演变为潮剧的轨迹。首先是《金钗记》。 sJcwN.s  
   1975年,潮安县出土了一本明代宣德七年 (1432)的手抄演出本《金钗记》。此乃元代传奇《刘文龙)流传于民间的改编本。此剧的出土,为解决潮剧渊源、早期演出情况、入潮路线与演变过程,都找到例证。 D5fhOq+g  
  剧本注明“正字”,是说它唱正音。“南北”,是说南北曲合套,北曲本是元杂剧所使用的北乐,自元代杂剧兴盛以来,南戏逐步吸收北曲的营养,形成了形式更为自由灵活的“传奇”。《金钗记》便是用正音唱南北曲的传奇剧目。《金钗记》掺杂了不少潮州方言土语,如“鸟脯”、“平长”、“好物”、“无过”、“痴哥”、“讨死”、“棺柴”、“参叉路”、“百梯”、“接面”等。还有一些潮州地名,如“洗马桥”、“凤城”。这些土语及地名,是南戏在潮州流传之后,为使语言生动,能吸引观众,而有意加进去的。它极好地说明,南戏地方化的第一步,是从口白的改造开始的。其次是嘉靖手抄本《蔡伯皆》,元本《琵琶记》在潮州的演出本,有艺人的演唱处理符号及舞台提示。虽仍按正音演唱,但潮州方言民俗更多,更普遍,地方化更进一步了。 @I0[B<,:G  
  从《金钗记》到《琵琶记》近百年间,潮剧已由胚胎到成形,南戏亦真正落地生根。经过一个世纪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一个新的声腔剧种已破茧而出了。 O(44Dy@2  
  这一标志,便是《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苏六娘》四个剧目的出现。它们全用潮州方言音韵,按当时的说法,属“乡音搬用戏文”。《荔枝记》前面有“乡谈”二字,乃曲艺术语,指用方言演唱。 ~_yz\;#  
  《荔镜记》年代较早,与《蔡伯皆》同时,故仍出现“官潮杂陈”现象。《苏六娘》与《金花女》则全用方言编写,只偶尔出现官腔。 U3ao:2zP  
  上述剧目,向我们展现早期潮剧“加方言口白——官潮杂陈——唱潮腔”的演变过程。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来潮始祖姓名? 正确答案:胡道夫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