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帮助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 3079阅读
  • 0回复
胡一宾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 UID3
  • 精华 35
  • 发帖1167
  • 金钱88145 RMB
  • 威望24278 点
  • 贡献值8888 点
  • 交易币8790
  • 好评度12796 点
  • 在线时间1261(时)
  • 注册时间2008-06-13
  • 最后登录2023-06-13
倒序阅读   只看楼主      0  发表于: 2008-06-19
更多操作

惠来历史

本帖被 胡一宾 从 揭阳地区 移动到本区(2009-04-24)
        惠来县在广东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5°54′55″~116°34′10″,北纬22°53′30″~23°11′10″之间。东连潮阳,西接陆丰,北邻普宁,南濒南海。县境东南相距67公里,南北相距33.5公里。以县治惠城为中心,东至汕头市78公里,西对广州402公里,西南距香港水路137公里,全县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县境背山面海,地势北高南低,倾斜度较大,属海滨丘陵地形。北部山地、丘陵地面积101.55万亩,占面积54%,主脉大南山横贯县境北部,最高峰犁头侗海拔822.7米;中南部多为平原、阶地,面积46.05万亩,占24.5%;沿海沙滩和韫地,面积21.8万亩,占11.6%;还有河流、水域等。全境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8°C,夏长冬短。年平均降雨量1829毫米,气候温和而多变,常有台风和冷空气袭击,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ngaQa-8w  
       县境自然资源丰富。冲积平原均属沃土地带,适宜种植水稻及多种经济作物;北部丘陵一般属红壤或赤红壤,含粘质,有“下雨一包浓,晴干一块铜”的特点,适宜种植共、杉、菠萝等。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土壤含沙多,适宜种花生等经济作物。县内花岗岩约占80%,沉积岩约占18%,矿藏资源分布广,据初步探明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20多种。已局部开采的有锡、钛、铁、锆英石、钨、硫铁、煤、高岭土、花岗石、金等。其中高岭土储量约1000万吨以上;花岗石2700万吨,锆英石1.2万吨。野生动物有山羊、野穿山甲、果子狸、鹧鸪等,还有金甲蛇、银甲蛇、眼镜蛇等多种蛇类。已知可作药用的野生植物近100种。全县海岸线长82公里,主要港湾有神泉港、靖海港、资深港、澳角湾、港寮湾.神泉港是粤东一等渔港。海洋捕捞已发现的鱼类有:龙虾、鱿鱼、乌贼、对虾、海胆、石斑鱼、膏蟹等680多种,还有名贵的贝壳类红卵、鲍鱼、日月耗、角螺、红螺、西施舌等。海盐资源极为丰富。县内大小河流18条,总长273公里,主要河流龙江,全长88公里,发源于普宁的南山凹,经陆丰流入葵潭、隆江,从神泉港出海。天然湖泊有狮石湖、仕兜湖、西塘池。境内有地表水23.38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浅层地下水年均径流量约0.95亿立方米;枯水年可利用职权水量3.01亿立方米。 7)3cq}]O  
       惠来县境内古为百越这地。秦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晋以后至明代中期均为潮阳、海丰辖地。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阳县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来、酉头3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合置惠来县,因县治在惠来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户所。置县后隶属潮州府管辖至清末。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来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员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销惠来县建制,与普宁县合并。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惠来县属汕头市。1987年全县共置14个镇、3个乡、4个家林场,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27个居民委员会,553个自然村,总人口74.12万人。民族为汉族。方言以潮汕话为主和少数客家话。总耕地面积35.71万亩,人均0.48亩。 c6pGy%T-  
       惠来经济历史上以家业为主,有“草县”之称。地理条件虽然优越,但历史上旱、涝、风、潮灾害频繁,有“三日无雨火烧埔,一日下雨变洪湖。十年九灾多荒月,十家家户九家愁”和“一年咸水淹,三年断炊烟”等民谣俗语。过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101公斤,总产量3.85万吨,农业总产值仅3777万元。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亩产378公斤,总产12.2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50%和5.3%。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组织农业深度开发,发展以荔枝、菠萝、香蕉为大宗的水果生产,荔枝产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以花生、茶叶、黄麻、萝卜、蔬菜、甘蔗为主,萝卜干质量居全国首位。蔬菜从自给发展为外销。至1987年,全县水果种植达22.63万亩,是年总产2.12万吨,比1978年扩大1.79倍,总产提高5倍,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8.4万亩,总产量1293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5倍和16.7%,菠萝、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比1978增长91.6%。 }(if|skau  
       县境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为多雨期,占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发生洪涝。农业生产量遭受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大规模筑造堤围,兴修水利,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至1987年,全县共修筑山塘水库22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7.59万亩;修筑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加固江海堤围、闸坝251.2公里,其中龙江干堤25公里,捍卫耕地面积22..2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实现农田灌溉水利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职权,建造水电站。新中国建立38年来,全县共建成五福田、船桥等大小水电站48处,装机62台,容量1.23万千瓦。解决农村、城镇用电照明和供给部分工业用电、农业机电排灌。惠来有山地面积101.55万亩。新中国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秃岭,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国建立后重视造林绿化,既营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滩又营造防护林,林业生产发展很快。至1977年,全县山林实有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现过1958年“砍林炼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砍林造田”的失误,林业发展过程有挫折。到80年代,实行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挂钩林种果责任制,同时贯彻“以迅速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林果结合和营造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业发展方针,造林绿化有新的发展。据林业部门统计,至1987年全县有林面积77.9万亩,占山地叫面积76.7%,比1977年增长44%,森森覆盖率已达41.5%。林木主要品种有松柏、相思、桉树、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芒果、生(乌)榄、菠萝、梅、杨桃、梨、桃、李等。全县已基本消灭荒山,林果并茂。 [k6,!e[/uG  
       惠来农民历来重视养猪、养牛羊和鸡、鹅、鸭(下称三鸟),把发展畜牧业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新中国建立后,饲养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2.6万头,年终存栏量20.2万头,比1949年分别增长2.3倍和3.3倍。为加快饲养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引进澳大利亚牧草,全县种植面积8088亩,居汕头市各县之首。年总产干草2.5万吨,占全市产量一半。并建成畜牧饲料粉试验加工厂和牧草综合示范中心,给发展畜牧业创造有利条件。1987年全县耕牛年末储栏量3.09万头,比1978年增长59.3%,生猪饲养量34.98万头,年终存栏量20.68万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40.8%和19.1%,三鸟饲养量173万只,比1978年增长1.42倍。 CQ%yki  
       明代以前,惠来就有海洋捕捞业,历史上素有“渔乡”之称。民国时期,捕渔业虽有发展,但捕捞设备落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80年以来,渔业生产发展很快,除海洋捕捞外,还开发了海、淡水养殖基地。全县可养殖的海水面积1.05万亩,淡水面积5.27万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渔船配置现代化捕鱼设备、通讯设备,促进水产总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产品总量2.88万吨,比1949年增长7.2倍。其中:海水捕捞2.54万吨,海水养殖1333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6.5倍和24倍。名贵海鲜产品如鱿鱼、龙虾、对虾、鲍鱼、海胆、石斑石、鳗鱼、乌贼、紫菜、赤蟹等远销海内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投资人民币2964.4万元,美金550万元,建成养虾池7100亩,在靖海、资深建虾苗室2个,育苗水体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养鳗池311.4亩。在神泉、靖海建鲍鱼养殖基地,规模效益日趋扩大。大量虾、鳗、鲍鱼等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全县淡水捕捞总量150吨,淡水养殖1931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85.4%和215.5%,海、淡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 |.U- yyz  
       惠来现代工业起步较晚,但传统的制盐、造船、陶瓷、酿酒、制糖、渔网、榨油、抽纱等确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明以前就陆续出现,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都不能充分展。民国时期出现各种手工业。30年代发现锡矿,有了矿产开采业。葵潭镇炼锡炉日产纯锡约1吨。新中国建立前,工业基础薄弱,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县工业仅有工人577人,年产值69.4万元。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贯彻落实“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全县国营、集体和个体手工业发展较快。尽管中间有曲折,但在改革开放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使企业增强了活力。国营、二轻、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以及个体工业、联营企业齐步民展。1984年开始,全县先后创办葵阳对外工业区及隆江、葵潭等镇对外工业区共9个,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工业企业2132家,从业人员7426人。工业门类有冶金煤炭、五金机械、家用电器、塑料皮革、抽纱渔网、制糖酿酒、陶瓷印刷、工艺美术、食品罐头、服装编织、船舶修造、车辆修配、建筑材料等30多个行业。1985年以来,有27家工厂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创制新品种32个。工业主要产品100多种,其中获国内先进产品称号的有4项,获省级奖的有6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项,填补省内空白的8项。钻石牌手摇泵畅销东南亚等地,还有微电脑控制器封罐机、高低压计算箱、稳频压电源装置、电吹筒、皮大衣、石英钟、纽扣电池、服装、竹艺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渔网生产朝现代发展。这一时期,全县工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址1.62亿元,比1978年增长1.57倍,占工农业总产值44.1%。惠来自古陆上交通不便,而以水运为主。神泉港上通闽浙、上海、天津,下往香港、澳门、广州及东南亚各国。1987年建成500吨级码头,设施配套完整,并规划筹建5000吨级深水码头。靖海港池面积50万平方米,通航范围与神泉相同。惠来沿海运输向来发达,1987年全县拥有运输船218艘,5073位。内河运输以前可沿龙江上溯到普宁的梅林、船埔2镇,50年代后因建水闸,运输受阴以致停航。陆路运输起步较晚,20年代开始修筑惠潮公路,从潮阳通惠城。50年代初修筑从惠城到葵潭的简便公路。80年代以后逐步改建成葵(葵潭)和(和平)公路,该路贯穿县城东西全境,在县境路段全长67公里,西部与国道324线相接。13条支干线与115条乡间公路纵横交错,除个别村外,村村有简易公路与主支干线相通,形成干支交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全县通车里程627.6公里,有力地推进县交通事业的发展。1987年全县客运周转量9915.8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565.4万吨/公里,比1980年增长89%。  *FoPs  
       惠来历史上邮电事业发展缓慢。民国22年(1933)开始在惠城、葵潭两地设立电报局。民国26年(1937)在惠城建立惠来县邮政局,电信业务简单。新中国建立后,邮电合一,邮政电信设备不断更新,机构规模不断扩大完善,邮电业务发展很快。1987年,县邮电局下设15个支局,邮政路程1464公里,程控电话总容量1.01万门,可与全国及世界各地通话,结束了过去“摇把子”电话的历史。基本实现了全县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电信设备的更新,增加信息交流,扩大业务收入,1987年全县邮电业务收入173.1万元,比1978年增长5倍,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明代置县以来,由于惠来海运便利,商品流通向来较为活跃。民国28年(1939)6月,日军攻陷汕头,澄海、潮阳、潮安等县相继沧陷,神泉港成为潮汕地区唯一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民国29年(1940)国民党政府海关在神泉设货运稽查处,进出口贸易十分发达。惠来县土特产如水产品、陶瓷、线糖、花生油、薯粉、萝卜干、大蒜、青梅、牲畜,以及江西、兴梅、潮汕各地的生柑、桐油、茶叶等都经神泉港向北运销上海、苏州,向南运销内地。40年代中期,县内惠城、隆江、葵潭、东港、神泉、周田、靖海、田心、华湖等12个主要集市贸易墟镇,有私商摊贩2683户,从粘人员3479人。隆江镇是商业最为活跃的集镇,赶集上市的有陆丰、普宁及县内360个村,市场繁荣。新中国建立以后,商业有新的发展,但由于较长时期内实行单一的国营经济体系,经营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限制,发展速度不快。1980年后,实行市场开放,改革流通体制,贯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促进国营、供销合作社与个体商业的全国发展,网点增多,分布合理,城乡市场购销两旺。1987年全县国营商业有12个公司;供销社有5个公司,17个农村基层供销社;已登记注册的个体商业6779户,从业人数8838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体制形成了多成份、多形式、多渠道的流通网络,商品购销有较大的增长。1987年全县国内纯购进1.4亿元,国内纯销售2.46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16%和221%。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消费品销售不断扩大,198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城乡集贸成交额1.06亿元,比1980年增长1.9倍,年均递增27%。集贸活跃,成交额增长较快。自从贯彻落实“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以后,全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合作项目增多,合作对象从以港商为主向多元化发展,出品商品经营范围日趋扩大,品种多,主要有:竹制品,木雕工艺、机械产品、园艺工具、水果、大蒜、蘑菇和水产品罐头、石料和高岭土、对虾、鳗鱼、豆蔬类等。至1987年底,全县“三来一补”企业98家,工缴值2521万港元,比1980年增65倍,“三资”企业9家,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3680万元,外贸出口总值985万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1.5倍和2倍。 A}n5dg0u  
       惠来置县时,县署内高户房,专管钱粮收支。地方财政收入一律上缴,经纲支出采取“给领”、“估拨”等办法。民国时期,财政收支无章可循,各自为政,管理混乱。新中国建立后,县财政机构逐步健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资金计划管理的方针,在服务生产和建设中,起推动作用。1952~1978年县财政决收入累计2.45亿元,年均收入907万元;财政总支出累计2.49亿元,年均支出922万元。虽然财政呈现赤字,年均超支15万元,但大量资金都是用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特别是水利工程投资较大。改革开放后,财政管理严密,资金运作有序,促进财政收入逐年稳步增长。1979-1987年县财政总收入1.68亿元,年均收入1867.4万元,比改革前年均收入增长1.06倍,其中1987年财政总收入3317万元;财政总支出累计1.71亿元,其中1987年总支出3203万元。财政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987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435万元,比1978年增长14.2%。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及省市政策性补助和困难补助,财政支出最多是文教卫生事业费。金融事业在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较快,全县先后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家银行及保险公司都设有分支机构,构成较完整的金融管理体系,保障经济活动正常运行。1987年全辖运行各项存款余额8576万元,比1978年增长8.8倍。 v{>9&o.J  
       千百年来,由于战乱,瘟疫和自然灾害,惠来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尤其是民国32年(1943),县民饿死、病死、逃荒者甚多。虽然资源丰富,但生产力低,陆地交通不便,工业少,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4130万元,粮食紧缺。新中国建立后至1977年,人民生活总的趋势是逐步改善,但先后受1958年“大跃进”时期和10年“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惠来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收入增加。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比1978年增长1.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29元,比增6.56倍;职工人年平均工资收入1147元,比1978年净增653元;城镇居民由于通过各种就业途径,经济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l' Z `%}R  
       惠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境内已发掘出古代的夔纹陶器、西周甬钟、春秋铜矛、东汉铜鼓等文物。古老传统文化相沿继承,人才辈出,艺文昌盛。明初,苏福(民间称为苏神童)所作《三十夜诗》脍炙人口。1949年以前,惠来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两两个潮剧团,还有皮影戏、木偶戏等。新中国建立后至1957年,惠来正式成立玉正潮剧团,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中间仍有落。1978~1987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全县仅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学生467人,小学约214所,学生约1.3万人。1978年以来,教育事业更受到重视,至1987年全县投入教育奖金3599万元(包括财政拨款、华侨捐资、群众集资),新建扩建拆建校舍21.9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68万平方米。据县教育部门统计,1987年底,全县有中学26所,其中完全中学9拟,初级中学17所,在校学生2.68万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1689人,电视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42所,学生7.4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幼儿园74所,入园幼儿1.16万人,各类学校总计346所。全县形成从幼儿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教育条件的改善,有效地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自恢复高考制度至1987年,全县考上大学院校1386人,中专学校991人,中师826人,技工学校204人。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时,积极办好各类成人教育,以及青壮年的扫盲工作。新中国建立前,全县只有医院1所,病床1张,处于缺医少药善,致使疫病流行。新中国建立后,至1956年全县已建立了县、区、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县设有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所、卫生防疫站、慢性病防治站,乡镇有卫生院,农村办有医院、妇幼保健所、卫生防疫站、慢性病防治站,乡镇有卫生辽,农村办有医疗站。至1987年全县各级卫生机构共24个,农村医疗点363个,病床597张,各级医务人员1295人(含农村医护人员),其中:医师207人。城乡卫生条件大有改善。历史上虽出现过天花、流行性脑髓炎、乙型及炎、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传染病,但都能得到及时防治和消灭。计划生育工作成效较好,人口增长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全县建立科学技术协会,乡镇建立科普协会,科学技术得到及时宣传和广泛应用,成果显著。至1987年,全县有1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1项,省级奖2项,市级奖16项。县农业科研部门培育的杂交水稻“矮优2号”等4个品种,推广种植面积24万亩,增值850元。国营县电器石研制的DJWJIO―1·2·3型高压电力计算箱,BJW-0.5型低压计量箱两项产品创值250万元。惠来的体育事业,新中国建立后有所发展。1987年少年组象棋新秀许银川被送进省象棋队集训,8月,参加全国赛进入了八强。全县体育项目有:武术、篮球、象棋、潜水、游泳、荡千秋、赛龙舟等。 3 _k3U  
       县内名胜古迹多处,主要有龙泉山庄风景区、百花尖风景区、黄光山风景区、铭湖岩、仙井岩、清水岩、神泉的海角甘泉、蜃楼海市(非固定),惠城东栅永福寺(活费宋禅祖师潜修圆寂之地)等,自然景观优美,吸引了中外游客。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日益发展。 l_*:StyR+  
       惠来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后,民众逐步觉醒,部分师生和有识之士行动起来,创办刊物,宣物新文化,组织工农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民国12年(1923)受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影响,部分农村农民自学组织农会。民国15年(1926)初,建立中共惠来支部,秋,建立中共惠来县部委会。民国16年(1927)秋,神泉农会主席掩护郭沫若乘船往香港。土地革命时期,惠来赤卫队在红军的配合下,进行大暴动,曾两次攻克惠城。民国17年(1928)春,东江特委领导人彭湃率领红四师(师长叶镛、参谋长徐向前)进攻惠城时,在东陇镇苗海村的六房公词设立攻城指挥部。随后,惠来与潮阳、普宁共建大南山苏区。以后革命低潮转入地下斗争,一直坚持到惠来解放。惠来为潮汕地区第一个解放的县,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壮烈牺牲的革命同志有中共东江特委副书记方汝楫、惠来县委执委县苏维埃政府委员方凤巢、红军第二团政治部宣传队长林娥等423名。 QmB,~x{j>  
       惠来是广东省的主要侨乡之一。清代至民国期间,县民迫于生活,漂流过海,出国谋生。据80年代末不完全统计,惠来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约20万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为多,约12万人;旅居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其他国家和地区约8万人。他们在侨居地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身居海外,仍胸怀桑梓,念念不忘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建设。特别在改革开放后,中共华侨政策深得民心、侨心。至1987年,全县已落实归还华侨房产权10.56万平方米,占应归还的90%。侨胞更加关心家乡“四化”建设,投资企业,捐款兴办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到1987年华侨捐款投资达1亿多元,为加快惠来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4=n%<U`Z/  
       惠来置县至1987年有463年,历史上惠来人民尽管受战乱、天灾等恶劣环境的困扰,但对灾害厄运的抗争是锲而不舍的,对努力建设美好家园是矢志不渝的,在改造自然、创建文明、发展经济等方面创下了业绩。改革开放后,惠来人民进一步弘扬励志创业的传统美德,以崭新的姿态,新的步伐,跨进新的发展时代。抓住机遇,选准重点,增创优势着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致力开发尚未开发的第洋资源和矿产资源。引进外资,借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惠来定能与潮汕先进县并驾齐驱。
我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人类从未停止过这样的千古之问。寻根索源,为的是在最初的时光里,找寻另外一部分的自已。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来潮始祖姓名? 正确答案:胡道夫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