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祠堂文化之争
[;5HI'px 来源:汕头日报:潮风
:ykZ7X& =OO_TPEZ (一)“潮汕祠堂文化”并非是一首赞歌
8yFD2(# Ok({Al1A,w □鄞镇凯
HA"dw2| x)vYc36H “潮汕祠堂文化”热至今仍未降温,编者案头堆积着一迭这方面的稿件。遗
kC9A
憾的是,编者对这些稿件读来念去,只看见潮汕几座大祠堂被作者们搬来移去,
wQnr*kyza 并加几句赞美之词,此外并没有发现多少耐人寻味的“文化”。
YQX>)' nhXa&Nro “潮汕祠堂文化”,是最近地方文史界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新概念,研究得
h/(9AO}t 好,可转化为旅游文化,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W.:kE|a.g e@^}y4
C “祠堂文化”这个概念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学术权威给它作明确的定义。而
cX.v^9kuX “祠堂”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宗族宗
o`j%$K4?5 祠亦通称祠堂。”字里行间没有褒贬。
~`_nw5y iJrscy- 祠堂,中国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始自远古。它的主要功能是祭祖,而祭祖实
PD/JXExK 际是强化人们不忘根本、回报根本的思想的一种教育手段。辅助这种思想教育的
on&N=TN 其他教材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等。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它让中国人
^Z:x poz, 一代“反哺”一代(当然,同时还要哺养新一代),解决了“老有所养”的社会
|klL KX& 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加快社会的文明发展速度。
+S%@
/q Qn%*kU0X 祠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家族系统的一种硬标志。一定
F<-Pbtw 的群体认同这种硬标志。这种认同,有一种约束力和凝聚力。其约束力,调整了
web&M!- 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弥补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不足;其凝聚力,能使这个群体
^ad>
(W 通力合作,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向自然界夺取赖以生存的资料。
S%xGXmZ _TQt!Re`,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上,“祠堂”功不可没。当然,在所有制关系彻底改变
R?|_`@@A 了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祠堂”的历史作用也进入博物馆。
zLXtj- 3+ i(fg_ “祠堂”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反动”。它是族权的象征,
J;q3
fa 封建把头利用这象征,鱼肉乡民,对于反抗者则残酷迫害;封建把头利用这象
u{p\8v%7 征,无事生非,故意挑动姓氏乡界矛盾,蒙骗不同姓氏的乡民互相残杀,而其从
rhn*kf{8 中渔利……不少祠堂里面,历史上演绎了一幕幕血腥的惨剧。
xI:;%5{LN F/EHU?_EI 祠堂,还是一些姓氏族系之间互相欺压的徽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族权得
N{p2@_fnB 到皇权的支持,祠堂的规格有王法制度,祠堂的荣,也是整个宗族的荣。因此,
"?qu(}| 每个氏族都希望有人金榜题名“青衣换紫袍”,使这个宗族盖的祠堂能“竖旗
#2HygS 杆”、开“三山门”,族中人个个成了“翘楚人”。周围无法如此风光的其他姓
V(!b!i@ 氏乡民,只能侧目而视,受“翘楚人”欺侮。有的“小字姓”群体为了能生存下
oS,<2Z 去,只好依附“翘楚人”改了姓(当然,也不乏开明、平等待村邻的“翘楚
XcfTE
m 人”,如清朝揭阳的郑大进等等)。
'OX6eY5
4?yc/F=kI 不少宗族,只因“代无贤人出”,祠堂前无法竖旗杆,愁死了不少“乡里老
nVyb B~.= 大”。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祠堂的“王法规矩”才破除,这可乐坏了潮汕
oHi&Z$#!n 某乡村的一个土财主。他立即大兴土木建祠堂,祠堂大门口不但配“门当户对”
H
V (石狮和石鼓),还在祠堂埕竖旗杆,斩鸡杀鸭摆宴席,吊钅贡铳志贺(钅贡:
tfv]AC7x 方言字,音“贡”,土炮)。这可惹恼了邻村一个还偷偷留着长辫子的前清秀
[>_(q|A6+ 才,他写了四句打油诗以示声讨:“无科无甲,旗杆乱插,惊动四乡,害死鸡
X?7$JV-: 鸭。”这个小故事,从某个侧面折射了“祠堂政治”的复杂性。
MB "?^~Sm "F[VqqD 祠堂,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和各种工艺艺术的精华标本,是一笔价值
R?&S]?H 不菲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祠堂,是一部百科全书,很容易读,但真正读懂并
@fE^w^K7 非容易。有人一味给祠堂唱赞歌,有人甚至认为“祠堂”并未过时,有复兴的必
V">Uh@[J_ 要,凡此种种,错了。“祠堂文化”研究设若出现这样的结果,那将是历史的反
6gR=
e+ 动。
rX{|]M":T eEc
;w# 今天本版刊发庄意光的《也谈潮汕祠堂文化》,尽管谈得也不深刻,但较其
DD3J2J 他的同类作品文化含量更多,可读性更强,故此推荐给读者。
UN>hJN;c v@t*iDa?7
(J^
Tss 5E!|-xD b0t];Gc%b (二)也谈潮汕祠堂文化
/{kyjf[o&* :Dr&
{3> 1;:2
=8 □庄意光文/摄
Yaa
M-o Cq(Xa- ?4lAL <RhKlCP 在潮汕地区,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随处都能看到一种供奉祖先家乘木主的
p6HZ2Q:a 处所———祠堂。在解放前,一些宗族只要有百几十丁(即男子)以上,便要建
=v;-{oN! 祠堂来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凝聚力。倡议建祠堂者的主要思想
10}Zoq|)n 是:有了祠堂,子孙后代便不会去旁依他族,合族便能在该地居住,繁衍生殖。
s9 E:6 为了显示宗族实力以及厚实文化积淀,建祠者不惜花重金延请名人书写诗文祖
zw5~|< 训,或请名师雕琢花鸟虫鱼等物嵌砌于祠堂门壁肚之上,如庵埠乔林的林氏宗
+j@|D@z 祠,门楼壁肚上便刻有南明宰相陈子壮、清代政要名人张廷玉、陈继儒、傅山、
-O_UpjR; 尹源进、张玉等名流所书写的诗文。彩塘金沙的从熙陈公祠的石刻更是令人叹为
3.dUMJ$_ 观止。
v\MH;DW^Z Bnxzy
n 潮汕地区的祠堂有私祠、宗祠和家庙之分。私祠者,是某氏一支派系所建
#JLDj(a? 的,往往称某某公祠。宗祠者是指那些同姓而不论派系所建的祠堂。家庙是官宦
T:!sfhrZ~< 人家建的祠堂。在旧时,祠堂格局不能随意设置,是要受封礼制约束,如开三山
U<6k!Y9ny 门和门前设置门当户对(石锣石鼓),族内必须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祠堂门
'Ux_X:,:; 前的照壁要嵌麒麟,那就更有讲究,麒麟脚的站跪姿势应按族人官阶品位来定,
^c(PZ,/#JB 一般是一品跪三脚、二品跪二脚、三至五品跪一脚、六品以下麒麟不可跪。如若
s*8hN*A/, 越制违规,当地官府有权拿之问罪,轻则责令拆除,重则要受刑罚。
R<U?)8g,h~ /d{L]*v)] 据说,清末时期,澄海?江都五乡林氏联宗合建林氏家庙于玉井乡(当地称
O5=ggG
为华国祠)。五乡宗亲筹资甚丰,为了宗族的体面,大开三山门,并配置门当户
`
jZX(H 对。在华国祠落成之后,有妒忌者将此事告之澄海县正堂,澄海知县闻知之后,
A|>C3S 本想这是一个敲竹杠以饱私囊的好机会,即议于次日带差役到玉井问罪,但恰好
~hxB Pn." 被当时在县衙内当佐杂的五乡林氏中一位宗亲获悉,该宗亲便连夜赶回乡来告知
UxS;m4 主事者,主事者得知后惊惶失措,连夜召集五乡林氏族老商议对策。其中有一族
rf`Br\g8 老建议连夜到?浦云露社的林氏家庙,请宋银青光禄大夫林绍坚的木主来入祀华
yh0|f94m 国祠,众族老即照此建议。第二天,县令果然带着衙役到华国祠查看,当知县大
\W(p )M 人看到祠中祀奉有林绍坚木主,并无超越礼制时,只好说是路过此地,闻知五乡
vSnb>z1 林氏新建祠堂便前来看看。
U/iAP W4U 6=@n
b3D% 祠堂作为一族圣地的象征。它虽然有封建族权势力的存在,以及一些带有封
ynDx'Q* N' 建迷信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的陋习。但它却牵动每一位游子的心,当远居海外的
Maa.>2v< 赤子回到故乡,便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归来。祠堂的存在,还能留给后人对
3tm
z2JIb 历史的某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研究价值,在建筑上有着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D\%ZXo 祠堂的存在无疑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的延伸。
[ 此帖被胡俊雄在2009-02-01 12:34重新编辑 ]